欢迎访问 城市管理舆情网!

当前所在:首页 > 公众参与

【江源观察】为基层减负须响鼓重锤

时间:2024-10-28 23:27:35 作者:佚名来源:青海省人民政府网

  形式主义、官僚主义之弊非一日之寒,从根子上减轻基层负担非一日之功。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东峡镇党委系统谋划推进,“突出‘精简’,精简文件和会议”“突出‘增效’,优化整合各类考核”“突出‘激励’,严管厚爱基层干部”,破解“小马拉大车”困局,为基层减负松绑。青海省民政厅完善工作机制,“突出‘统’,严控调研督导总量”“突出‘并’,整合业务培训班次”“突出‘简’,优化评估工作模式”,努力为基层干部“减负”,为基层党组织“赋能”,为基层治理“增效”……这些都让我们看到,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,必须响鼓重锤,让基层更有感,让效果更明显,把干部的手脚从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桎梏中解脱出来,以干部的轻装前行激发基层工作活力,让基层干部心无旁骛地担当作为、真抓实干,真正把更多时间和精力放到抓落实、促发展、办实事上,把“干部要干、思路要清、律己要严”体现在每个工作环节上,为推动各项改革部署落地见效提供重要保证。

  要强化思想引领,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、为基层减负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,将纠治和力戒形式主义、官僚主义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。要深刻认识到,形式主义、官僚主义同我们党的性质宗旨和优良作风格格不入,是我们党的大敌、人民的大敌。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,是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内容,是关心关爱基层的重要举措。形式主义不仅是作风问题,也是政治问题,不仅严重影响党中央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,也会损害党中央权威、破坏党的形象。只有持续亮剑、系统施治,以钉钉子精神深化拓展基层减负,才能做到为基层真减负、减真负,积蓄实干担当力量;只有找准“靶心”、精准施策,有效解决“指尖上的形式主义”突出问题,减少基层干部在数字时代的无谓劳动,才能让基层负担减下去、服务效能提上来。

  要落实制度规定,常抓不懈、久久为功,用铁规矩、硬杠杠为基层减负。中共中央办公厅、国务院办公厅印发《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》,首次以党内法规形式制定出台为基层减负的制度规范,树立了用改革创新的办法为基层减负赋能、激励干部担当作为的鲜明导向。这些年,深化整治形式主义、官僚主义顽瘴痼疾,建立基层减负常态化机制,有效激发了基层党员、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。实践证明,只要真管真严、敢管敢严,党风建设就没有什么解决不了的问题。会议多、文件多、过度留痕、督检考任务繁重、台账报表繁多……不切实际盲目下指标、定任务,简单通过行政命令方式强推工作任务等等,这些歪风邪气以及不少“花样翻新”去刷存在感的行为,消耗了基层干部大量时间、精力,影响了正常工作的推进。我们要发扬斗争精神,敢于动真碰硬,整治突出问题,落实制度规定,为基层卸下很多不必要的负担,让减负成果更好惠及基层干部和人民群众。

  为基层减负赋能,要营造求真务实、担当实干的浓厚氛围。减负不是减担当、减责任,更不是降低工作标准和要求,而是提振精神、激发活力、挖掘潜力,让广大党员干部自觉把初心落在行动上、把使命担在肩膀上,让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充分迸发出来。要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,始终牢记人民利益高于一切,切实把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统一起来,决不做自以为领导满意却让群众失望的蠢事。要围绕“不开会就是不重视,不发文就是不作为”整治“文山会海”,围绕“一半精力在工作,一半精力证明在工作”整治“痕迹管理”,引导广大基层干部不重“痕”而重绩、少留“痕”多留心,让真抓实干、实事求是蔚然成风。同时,要牢固树立更加重视基层的导向,关心关爱基层干部特别是条件艰苦地区的干部,在基层干部选拔使用优先、工资待遇优厚、生活条件优待上下功夫,让基层干部发展上有奔头、事业上有干头、工作上有劲头,形成干部为事业担当、组织为干部担当良性互动的生动局面,激励基层干部锐意进取、大胆开拓、担当作为,不断为基层改革发展稳定注入活力和动力。


原文链接:http://www.qinghai.gov.cn/msfw/system/2024/10/23/030056565.shtml
[免责声明]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,仅供学习交流使用,不构成商业目的。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涉及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它问题,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,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。

住建项目简介 | 本网招聘 | 本网概况 | 联系我们 | 会员服务 | 网站地图 | 免责声明

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

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,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、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。城市管理舆情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。
本网部分转载文章、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,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。

北京政讯通网络传媒中心主办 | 政讯通-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

城市管理舆情网 yuqing.csgllb.org.cn 版权所有。

京ICP备17022879号-54

联系电话:010-56232582 13391776757 010-56278284 13366461258 010-53386795
监督电话:18610822936,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:010-57028685

第一办公区: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;第二办公区: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

邮箱:qgzfyjsfzdyzx@163.com  客服QQ:321579164 通联QQ:311501431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