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访问 城市管理舆情网!

当前所在:首页 > 市容环卫

包头市:人才战略持续发力 激活发展内生动力

时间:2024-12-05 22:56:12 作者:佚名来源:内蒙古自治区政府

  包头市秉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核心,将人才视为推动城市进阶的“第一资源”,着力探索党管人才的创新路径与方法。持续放大“包揽人才、头等大事”人才品牌效应,构建全生命周期的服务人才工作体系,在引才、留才、用才等关键环节持续发力,为城市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输送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。

  人才招引布局系统化,

  充分整合事业单位、大型国企的品牌影响力与新型民企的创新活力,精心定制“五大片区”“两条专线”引才布局,积极推荐多所高校设立包头市招才引智工作站,诚邀众多高校招就处长担任招才引智大使,成功编织起一张辐射京津冀、陕甘宁、东三省和长三角等重点区域的人才合作大网。每年校园招聘季,我市紧缺人才需求目录清单、校园招聘岗位需求清单通过这一网络精准触达全国465所高校招就网站,极大提高了人才与岗位的匹配效率。此外,选派优秀科级干部担任引才专员,深度对接京津冀区域高校,全力推动企业与高校在人才培养、科研攻关、成果转化等多领域开展深度务实合作。在高校开学季集中发力,掀起一轮又一轮校园招才引智热潮。

  今年的秋季校园招聘,我市7个招引小队步履不停,分赴黑吉辽、晋鲁豫苏、陕甘青川、内蒙古、京津冀鄂和教育、医疗等70多所目标高校开展精准引才。一个多月的时间,共接收有意向来包毕业生投递简历12513份,较2023年秋招增长 98%,较2024年春招增长84%,意向简历总量高达人才需求总量的9.29倍,其中硕博简历占比达57.08%,硕士研究生简历数量较春招增加166%。

  人才供需匹配精准化

  聚焦稀土、光伏等优势产业转型升级需求,紧紧围绕“两新”导向,创新引才思路,推出“事业编制企业用”“高校才企业用”“企业才高校用”等多元引才策略。充分发挥资源整合优势,积极推动政策资源共享、人才共引与信息互通,从企业岗位信息发布到人才入职补贴申报均实现政策信息的全方位、无死角推送,确保用人单位、高校与青年人才对政策了如指掌。同时,通过深入开展“进企业、送政策、摸需求”专项行动及人才政策宣传活动,深入企业一线听诉求、破难题,强化各方协同合作,为人才营造良好发展环境。截至目前,我市已成功吸引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人才8315人,同比增长13.2%。

  人才跟踪服务精细化

  在人才全生命周期服务方面,包头市精心谋划,精细布局,为人才成长成才提供全方位支持。人才储备期,与31家高校建立实习实践合作基地,常态化开展青年人才来包跟岗锻炼活动,累计征集266家用人单位2296个优质实习岗位,组织1295名学生上岗实习。择业期,建立人才储备库与“一人一案一对接”个性化沟通机制,对意向来包青年人才开展持续跟踪服务,推行博士“1+N”推荐服务模式,确保每一位意向人才都能得到精准对接与贴心关怀,最大程度提高意向人才签约入职率。初创期,全力打造政策落地“软环境”,实现人才安居保障、青年人才奖励政策一网通办,申请补贴即报即审、全程线上办理,无需人才跑腿;发展期,联合多部门为人才提供安居保障、 24小时就医绿色通道、配偶就业安置、子女优质教育资源保障、便捷出行等一站式服务保障,定期组织开展百名博士企业行、产业人才交流论坛等丰富多彩的交流活动,促进人才之间的思想碰撞与合作创新,增强人才对包头的归属感与融入感,让人才在包头安心扎根、专心创业。

  截至目前,全市引进人才向人社部门提交安居保障人才资格认定申请的已有5218人通过审核,相关信息已顺利转交住建部门进行后续安居保障资格认定;823名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成功申请享受一次性青年人才奖励政策,市本级兑现奖励金额达865万元,以实实在在的资金支持与高效便捷的服务,彰显我市对人才的高度重视与诚挚承诺。


原文链接:https://www.nmg.gov.cn/zwyw/gzdt/msdt/202412/t20241203_2618123.html
[免责声明]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,仅供学习交流使用,不构成商业目的。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涉及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它问题,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,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。

本网概况 | 联系我们 | 会员服务 | 网站地图 | 免责声明 | 住建项目简介 | 本网招聘

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

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,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、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。城市管理舆情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。
本网部分转载文章、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,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。

北京政讯通网络传媒中心主办 | 政讯通-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

城市管理舆情网 yuqing.csgllb.org.cn 版权所有。

京ICP备17022879号-54

联系电话:010-56232582 13391776757 010-56278284 13366461258 010-53386795
监督电话:18610822936,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:010-57028685

第一办公区: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;第二办公区: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

邮箱:qgzfyjsfzdyzx@163.com  客服QQ:321579164 通联QQ:311501431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