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访问 城市管理舆情网!

当前所在:首页 > 政务信息

复旦试行本科毕业论文(设计)使用AI规定 试图弄清“允许”和“禁止”边界

时间:2024-12-10 21:48:57 作者:佚名来源:上海市人民政府

    记者 黄海华

    近日,复旦大学开始试行本科毕业论文(设计)使用AI工具的规定。此前,复旦大学宣布从今年9月起,将在本学年推出至少100门“AI大课”。

    一边是对使用AI工具的规范,一边是对AI素养和能力的培养。它们之间的界限是什么?记者专访了复旦大学教务处相关负责人。

    AI是助力和赋能工具

    AI是大势所趋,不可逆,但并不意味着任其无序发展。作为国内高校首个专门针对AI工具在本科毕业论文(设计)中使用的规范化管理文件,该《规定》明确了“允许使用范围”和“禁止使用范围”。

    “我们究竟要培养怎样的拔尖创新人才?这是《规定》的逻辑起点。我们试图把‘允许’和‘禁止’的边界弄清楚。凡涉及原创性、创新性以及本科学段重点考察的能力时,就不得使用AI工具。说到底,AI是助力和赋能的工具,而不是取代人。”

    正是从这一逻辑起点出发,允许使用的原则是:征得指导教师同意,且AI工具生成的内容不影响对学生在毕业论文(设计)中的创新等能力的考察。

    同样基于此,对于研究方案设计、创新性方法设计、算法(模型)框架搭建、毕业论文(设计)结构设计、研究(设计)选题、研究(设计)意义及创新性总结、研究假设提出、数据分析等体现原创性和创新性的工作,也禁止使用AI工具。

    不是警示而是规范

    “语言表达能力”作为本科毕业论文(设计)考察的重点,《规定》明确禁止使用AI工具进行语言润色和翻译。“语言是人类进化中非常重要的一环。这是一个核心能力,其背后是逻辑和行文组织能力,在国内外通识教育中都非常重要。”相关负责人说。

    如何鉴别“润色”了多少?又如何判断学生多大程度使用了AI工具?“虽然有一些相似度检测工具,但确实很难精确地去界定。《规定》反映的是我们对于人才培养的价值引领,在塑造拔尖创新能力时,不能降低这一基本追求。”

    谈及《规定》出台的初衷,相关负责人表示“这不是警示而是规范”,为的是引导学生科学、规范地使用AI技术,既防范学术风险,又推动AI工具在教育实践中的健康应用。比如,由于大模型水平参差不齐,AI也会“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”。因此,《规定》允许使用AI工具进行文献检索,但须确保所引用的文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。


原文链接:https://www.shanghai.gov.cn/nw4411/20241209/2fcff0b16b7742e58c5c34ae02b62440.html
[免责声明]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,仅供学习交流使用,不构成商业目的。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涉及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它问题,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,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。

住建项目简介 | 本网招聘 | 本网概况 | 联系我们 | 会员服务 | 网站地图 | 免责声明

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

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,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、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。城市管理舆情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。
本网部分转载文章、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,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。

北京政讯通网络传媒中心主办 | 政讯通-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

城市管理舆情网 yuqing.csgllb.org.cn 版权所有。

京ICP备17022879号-54

联系电话:010-56232582 13391776757 010-56278284 13366461258 010-53386795
监督电话:18610822936,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:010-57028685

第一办公区: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;第二办公区: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

邮箱:qgzfyjsfzdyzx@163.com  客服QQ:321579164 通联QQ:3115014313